欢迎访问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网站
登录个人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园区>经开区概况>规划布局

关于印发《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黄科技 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8-12-13     

银开管办发〔2018〕57号


各局、委、办,直属公司:

现将《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遵照执行。

附件:《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

2018年12月10日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自治区和银川市关于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根据《银川市建设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银政办发〔2018〕148号),结合经开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银川市十四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在关键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形成若干个具有独特优势的战略产业,率先将银川经开区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动力和雄厚创新实力的创新型开发区。

(二)发展目标

突出高端产业集聚,充分发挥“首都带首府”作用,通过深化与北京经开区的合作,加快战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大健康产业发展。到2020年,银川经开区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5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家。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聚力“三大计划

1现代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计划围绕“打造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高地”的目标,借助“两化融合”和“产业创新”平台,突出一个“智”字谋划新项目。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精密轴承、铸造用增材制造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产品,加快推进轴承小镇、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国家铸造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注重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协同推进传统产业提升装备智能水平,推动产业规模尽快做大做强,补全产业链条,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精准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转型升级。

 2战略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计划。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以及银川市的优惠政策,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三大特色细分产业,以解决应用需求为目标,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资金、政策、机制等方面支持新材料企业的发展,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开展强链、补链、建链,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3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以及研发费用后补助、知识产权补助等各类创新扶持政策在银川经开区切实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研发组织体系,自主决策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围绕经开区高端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主导优势产业,实施一批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打造未来经开区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核心区。

(二)实施“五项工程

1.科技企业培育工程一是加大双创主体培育力度。利用设立的“宁科贷”、“银川科技担保贷”等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各类创新发展潜力大的初创期、成长期创新型企业发展。二是引导企业创办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三是着力打造“众创空间—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金字塔型梯队培育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培训辅导,有计划的实现梯队增长,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自治区众创空间10家,国家和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

(牵头部门:经济贸易发展局,配合单位:经济合作局、财政局、银川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总公司、银川育成投资有限公司)

2.创新人才聚集工程一是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引领工程。支持企业重点引进和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和优秀骨干人才等五类高精尖缺人才。二是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重点围绕经开区战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精准引进和培养一批重点领域、主导产业急需的高水平、高学历、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实施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对接自治区千名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人才项目,培养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青年后备骨干人才。四是实施“双创”人才培养工程。对符合创新型人才需求目录,有意向到开发区就业或创新创业的应届毕业生(博士、硕士和学士)提供过渡期人才公寓,对在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应届毕业生可提供生活补贴、租房补助等相应保障。到2020年,力争培育和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团队22个以上,国内外领军人才23名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3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2400名以上。

(牵头部门:组织人事劳动局,配合单位:经济贸易发展局、经济合作局、财政局、银川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

3.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一是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经开区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产业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培养实用性创新人才,打造产业创新的重要平台。二是加快现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骨干企业为主,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级各类研发创新平台。加快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平台功能升级,梯次开展企业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对经认定的自治区创新平台,加快向国家级创新平台升级。三是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引进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其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到2020年,力争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和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2家、国家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和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28家、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5家。

(牵头部门:经济贸易发展局,配合单位:经济合作局、财政局、银川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总公司)

4.知识产权强区工程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为契机,一是鼓励发明创造。实施科技型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消除“零”发明专利计划,对专利申请费用进行资助和专利授权后进行奖励。通过建立专利保护绿色通道,加大专利知识培训等措施,提高企业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发挥专利制度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加强专利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实施知识产权优势、试点和示范企业创建行动。围绕经开区优势产业和核心技术,推进知识产权与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培育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自治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三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建立适应经开区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建立支柱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加快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转化和建立执法维权援助的工作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到2020年,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5件,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8家。

(牵头部门:经济贸易发展局,配合单位:财政局、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

5.科技合作提升工程。一是重点加强东西部对口合作,加大与国内大院大所、国内知名高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合作,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二是推动银川经开区与北京经开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产业园,重点推动战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经开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水平。三是围绕经开区主导产业,实施一批对外科技合作专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到2020年,力争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实验室(研究中心)或技术转移机构8家以上。

(牵头部门:经济贸易发展局,配合单位:经济合作局、财政局、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

(三)推进“四项改革

1.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在利用好自治区和银川市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渠道打通、企业承接、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二是推进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加快“银川经开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经开区商事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好宁夏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银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项科技服务“不见面、马上办”。三是深化科技创新服务改革。全面落实全市科技系统科技创新指导员和经开区“首席服务员”制度,面向规上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面对面”服务工作,科学指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合理归集科技研发投入,打通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牵头部门:经济贸易发展局,配合单位:政策法制办、财政局、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

2.科技与金融创新改革。一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运用财政奖补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开区科研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建立稳定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经开区财政每年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12%以上,形成多元化科技服务供给机制。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通过设立的“宁夏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银川科技担保基金”和“银川育成凤凰科创基金”等方式为科技成果从中试、生产到产业化推广提供融资支持。三是适时开展银政企对接和合作,引导商业银行对经开区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同时,延长实施“金豆子”培育工程,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融资等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牵头部门:财政局,配合单位:经济贸易发展局、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银川育成投资有限公司)

3.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改革。一是建立创新型人才引进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完善“人才+项目”的精准引才机制,通过立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推动银川都市圈建立人才协同发展机制,鼓励企业主动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积极参与各行业创新联盟建设,依托产业联盟的人才共享机制对接研发链和人才链,为经开区产业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三是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管理层及技术人员持股改革,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鼓励企业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

(牵头部门:组织人事劳动局,配合单位:经济贸易发展局、iBi育成中心)

4.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创新园区交流合作新机制。打破行政界线和区域限制,以“促联合、促对接、促转化、促市场”为主线,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推进各园区的产业对接、成果转化、技术攻关,联合推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同时联合发展区域性技术市场、举办科技服务交流活动,促进区域性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改革完善现有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深化产学研、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牵头部门:经济贸易发展局,配合单位:经合局、政策法制办、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

三、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7年6月—20189月

主要任务:学习领会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第十四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宁夏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调研分析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梳理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制定《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批实施。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89月—2020年6月)

主要任务: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把科技创新的五项工程和四项改革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落实到具体人员、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分类有序推进。同时,建立目标考核和跟踪督查制度,注重掌握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方案全面实施。

总结完善阶段(2020年7月—2020年12月)

主要任务:各责任部门对科技创新改革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重点对科技创新改革中效果不够理想、推进不够到位的工作进行梳理,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银川经开区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和评估报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管委会分管副主任为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经济贸易发展局,负责经开区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日常工作。各成员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合力,切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全面开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经开区财政要将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到2020年,经开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0%以上。

(三)强化督查考核银川市已将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任务指标纳入对经开区年度评价考核范围。经开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督查室要对各责任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管委会专题报告,确保年度考核任务的完成。

(四)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健全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到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和项目形成机制,全面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定期梳理自治区和银川市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适时举办政策解读会,帮助企业争资金争项目。营造创新创业社会环境,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分享到: